Copyright © 湖北随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3
随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其建制沿革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随县以西周封国随为名,其渊源可追溯至更为久远的年代。在夏商时期,随县所在地区或许已初现文明的曙光,然而彼时人们的目光多聚焦于中原大地,这片荆楚之地的光辉尚未被广泛传颂。
直至周代,随国作为周王朝的封国,如一颗新星在南方崛起。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汉东之国随为大”,虽其疆域相较于后世广阔的随地而言并非最为辽阔,但在当时,与厉、唐、陈、蔡等国相比,随国在生产力与影响力方面确有出众之处。随国与强楚相邻,二者既为友邻,又在漫长的岁月里相互竞争,在历史的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精彩博弈。
随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堪称惊艳,其音乐创作生产领先时代,创作出了八度音,铸就了大型编钟,那悠扬的乐声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令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赞叹不已。
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随国最终在兼并的浪潮中渐渐消逝。而 “随县” 则在国家走向统一强盛的进程中登上历史舞台。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古随国的土地上始建随县,隶属于南阳郡。自此,随县开始了其作为行政区划的漫长历程。
西魏大统元年(535 年),随州首次设立,但随县建制依旧长期保留,历经隋、唐、宋、元、明等朝代,随县始终在历史的画卷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至清朝,设随州,随县无所领。民国元年(1912 年),随县建制得以恢复,先后隶属于孝感专区、襄阳专区等。
新中国成立后,随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它曾是农业大县,粮、棉、肉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享有 “湖北粮仓” 的美誉,更是新中国第一代插秧机的诞生地,为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县的历史,是一部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从古老的随国到现代的随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砥砺前行,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每一段历史时期都为随县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些印记共同构成了随县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随县人民心中永恒的骄傲与精神支柱,也吸引着后人不断探寻其曾经的辉煌与奥秘。
随县,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在岁月的流转中,人口情况也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根据 2023 年的数据显示,随县常住人口总数为 63.16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 42.9%,城镇人口总数为 27.08 万人,乡村人口总数则为 36.08 万人。
从城镇化率来看,42.9% 的这一数据意味着随县正处于城镇化稳步推进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城镇里日益增多的人口,为当地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众多的工厂、企业、服务业机构等得以吸纳这些劳动力,进而不断发展壮大。例如,在工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增加,众多劳动力参与到农产品加工、矿产石材及建材、制造业、新能源等支柱产业中,推动了工业产值的增长;在服务业领域,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消费需求也日益旺盛,像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蓬勃发展,促进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提升,2023 年全县更是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0.09 亿元,比上年增长 8.3%。
而乡村地区依然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他们是随县农业发展的坚实力量。随县本就是农业大县,有着广袤的耕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乡村人口辛勤耕耘,保障了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以及各类农产品的产出。2023 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 11.95 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 82.06 万吨,棉花种植面积虽有所下降但也有 0.07 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为 1.72 万公顷,油料总产量达 3.09 万吨,肉类产量达到 11.39 万吨,水产品产量也有 4.06 万吨,这些成果都离不开乡村人口的付出。并且,乡村人口所传承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也是随县文化底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魅力,为随县发展全域旅游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从人口结构角度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也在各自为随县的发展贡献力量。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于新兴产业、创新领域,他们带回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有的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利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电商直播带货等;有的则参与到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为产业升级出谋划策。中年人群则凭借丰富的经验,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无论是在企业管理、生产一线,还是在乡村基层治理等方面,都有着他们的身影。老年人群体也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随县的传统,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手工艺、民俗故事等,让随县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同时,随县的人口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机遇。在人口增长方面,需要不断完善生育、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营造更好的生育环境,来应对人口自然增长的需求以及老龄化带来的压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如何更好地平衡城乡发展,让乡村人口也能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吸引力,避免乡村人口过度流失,也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不过,人口的流动也为随县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吸引外地人才前来就业创业,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为随县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随县朝着 “争创‘中部百强县’、争当全省‘强县工程’示范” 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续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坐落于厉山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文化魅力。其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 20.39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近 3.4 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这里现有景点 60 多处,犹如繁星点点,点缀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它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更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荣誉众多,实至名归。“炎帝神农传说”“随州神农祭典” 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犹如两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景区以炎帝神农文化为核心,以炎黄子孙寻根谒祖为依托,精心打造了神农之光景区、神医圣药景区、神田农园景区和神农日中街四大板块,塑造出 “谒祖圣地,山水共融” 的整体空间格局。游客来到这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能够亲身感受炎帝神农的伟大功绩,领略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 2009 年以来,这里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 “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每一届寻根节都犹如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目光。在寻根节期间,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聚于此,共同祭拜始祖炎帝,缅怀先祖的功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炎帝故里已经成为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精神家园,是连接全球华人情感的重要纽带,让人们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拐子饭,这道源自广水市的特色美食,实则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猪蹄饭。其诞生于马坪镇,相传为清朝初期一位陈姓码头工人所首创。他将猪肠、猪脚和杂碎置于土罐之中,以慢火精心熬制,再搭配上清菜与米饭,一道美味就此诞生。
这道菜的猪脚部分堪称精髓,也就是所谓的 “拐子”。其卤制工艺极为讲究,需先将精选的猪脚仔细剔除猪毛,切成小段后焯去血水,再放入开水复沸,随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每一道工序都严谨细致,毫不含糊。而卤制环节更是关键所在,厨师们先是用白糖、酱油等在锅中反复翻炒至浓稠,迅速将猪脚倒入其中炒至上色;接着进行慢卤,把上色后的猪脚与精心挑选的 20 余种纯天然中药药材一同放入高压锅压制 1 个半小时,之后再转入小锅用文火继续炖煮,再次调味。历经长达 10 余个小时的烹制,拐子方能香气扑鼻、软糯脱骨。卤煮过程中形成的 “老卤” 至关重要,它吸收了每一次卤制后存留的老汤精华,根据需要适时添加适量新的卤料,从而始终保持口味的纯正。如此卤制出的猪脚,油而不腻、胶质丰富、晶莹软糯,富含胶原蛋白质、维生素 A、B、C 以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其所含蛋白质水解产生的胱氨酸、精氨酸等 11 种氨基酸之含量与熊掌不相上下,从营养价值来讲,香卤猪脚并不亚于熊掌。
吃拐子饭时,常见的标配是一碗撒满葱花的拐子肉、一碗白米饭、一碗白粥以及一份小菜。食客们可以先品尝一口软糯的猪脚,感受那醇厚的肉香与丰富的胶质在口中散开,再扒拉一口米饭,或是就着白粥与小菜,让各种滋味相互交融,在味蕾上绽放出美妙的旋律。如今,马坪拐子饭已成为随州本土特色餐饮名片,在随州市各地乃至武汉、襄阳、宜昌等多个城市都能寻觅到它的踪迹,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随县,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犹如一本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行都蕴含着无尽的风情。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随县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记忆,其古老的建制沿革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从西周封国随的起源,到秦汉置县,再到后世的发展演变,每一个阶段都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随县的人口发展态势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其独特的活力与变迁。63.16 万常住人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 42.9% 的城镇化率标志着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乡村与城镇人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各自发挥着光和热,共同勾勒出随县充满希望的发展蓝图。
而在旅游领域,随县恰似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这里拥有 4 个国家 4A 级景区、5 个 3A 级景区、2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 1 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作为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每年的寻根节都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于此,共祭始祖,让炎帝文化在这里传承不息、弘扬四海;西游记公园以《西游记》为蓝本,巧妙打造出一个奇幻的游乐世界,游客在此仿佛置身于神话故事之中,感受着西游文化的独特魅力;田王寨景区凭借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人们探寻自然与历史奥秘的好去处;云峰山万亩茶园风景区则是茶的海洋、绿的世界,让游客在品味茶香的同时,领略到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美好。这些景区景点如同一颗颗繁星,点缀在随县的大地上,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旅游画卷。
美食方面,随县更是犹如一座美食宝藏,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拐子饭以其软糯的猪脚、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卤制工艺,成为当地美食的代表之一,令人回味无穷;广水滑肉以滑嫩的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随州猪油饼则以香脆的饼皮和浓郁的猪油香,唤起人们儿时的美好回忆;香菇烧鸡将香菇与鸡肉的香味完美融合,演绎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石锅鱼在滚烫的石锅中翻滚跳跃,鲜辣的味道刺激着人们的味觉神经;还有随县葛粉、随北小吃、厉山腐乳、气泡馍馍、随州牛肉面等众多美食,它们或口感细腻,或风味独特,或承载着历史文化,每一道都饱含着随县人民的热情与智慧,成为随县独特的味觉名片。
随县在文化、旅游和美食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犹如一场精彩的交响乐,各个乐章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促进了产业的繁荣与升级,更让随县的文化在旅游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游客们在欣赏美景、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随县的历史文化,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从而使随县的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探寻。
展望未来,随县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正朝着更加辉煌的彼岸奋勇前行。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旅游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文化旅游品牌的持续打造,随县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在经济发展方面,随县将继续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工业创新发展以及服务业提升的支持力度,努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随县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在社会民生领域,随县将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随县,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坚实的发展步伐和无限的潜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县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其名字将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后人留下更多值得传颂的佳话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