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曾都区简介

2024-12-23

曾都区的历史渊源

曾都区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根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 “随氏族”。随国,作为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于湖北的姬姓诸侯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国君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肩负着镇守南方的重任,是 “汉阳诸姬” 之首,与楚国的历史纠葛长达数百年。

西周时期,周王室势力强大,随国作为其在南方的重要据点,有效遏制了楚国向北扩张的势头。然而,随着周室东迁,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衰弱,楚国则日益崛起。楚武王在位时,多次对随国发动大规模进攻。随国虽奋力抵抗,却因楚国势力强大,不得不与之订立盟约。楚成王时期,随国曾一度背叛楚国,但很快又被楚国征服,此后便成为楚国的附庸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

公元前 506 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郢都,楚昭王奔随。随国在吴国的威逼下,坚守与楚国的盟约,拒不交出楚昭王,此举赢得了楚国的感激与尊重,也使随国在楚国的庇护下得以继续存在。直至战国末期,楚国最终灭随国,建随县。

秦汉时期,随县隶属南阳郡。新朝天凤四年(公元 17 年),王匡、王凤在荆州发动绿林起义,南阳人马武和颍川人王常、成丹等纷纷响应,数月间聚众至七八千人,起义军以绿林山(今随州市大洪山)为根据地,称绿林军。新朝地皇三年(22 年),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转移。王常、成丹引一部南行,号 “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等分兵北行,称 “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平林(今随州市古城畈)人陈牧、廖湛起兵响应,号 “平林兵”。

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曾在县城东郊筑台读书,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太康九年(228 年),武帝司马炎封司马迈为随郡王,置随国。太安二年(303 年),义阳(今随州市北境)人张昌聚饥民起义,于随西大败晋骑督靳满,攻克江夏,立刘泥(丘沈)为帝恢复汉朝,建元 “神凤”,自为相国。但此次起义最终被晋惠帝镇压,张昌次年被擒遇害。

西魏大统元年(535 年),随升为州,辖郡、县,政治地位得到提升。北周大象二年(580 年),静帝宇文阐晋封左大丞相、随国公杨坚为随王,建随国,领 20 郡,杨坚由此奠定了日后建立隋朝的基础。开皇元年(581 年),随州改为隋州,隶属汉东郡。开皇三年(583 年),汉东郡撤销,隋州领隋县、厥西县。大业三年(607 年)复置汉东郡,隋州属之。

唐宋时期,随州历经多次变迁。贞元元年(785 年),淮西节度使、南平郡王李希烈占开封称帝,国号 “楚”,其部将李惠登据隋州。次年,唐朝安州刺史伊慎攻隋州,李惠登投降。乾符四年(877 年)八月,王仙芝(亦说黄巢)义军克隋州,俘唐隋州刺史崔休徵,唐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之子率部救隋毙命。光化元年(898 年)七月,唐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跟随唐江南诸道行营都统杨行密与唐宣武军、宣义军、天平军节度使朱全忠进行兼并战争,朱全忠派兵攻忠义军,克唐州,下襄州,破隋州,擒隋州刺史赵匡璘。

宋朝时期,随州同样饱受战火洗礼。建炎元年(1127 年)七月,史斌率宋江余部再次起义。次年四月,义军孙琦部焚随州城。绍兴四年(1134 年),宋淮南招讨使李成投降伪齐,从金兵陷邓州,逼随州。宋随州知州李道弃城,李成以王嵩知随州。五月十八日,岳飞部将牛皋复随州,歼灭 5000 伪齐军,活捉王嵩,押送襄阳处斩。嘉定十年(1217 年)四月,宋将刘世兴在随州大败金兵。绍定三年(1230 年),蒙古兵犯宋,侵扰安陆、随州。端平二年(1235 年)七月,蒙古兵侵犯唐州,宋随州知州金子才弃城逃跑。次年蒙古兵占随州。嘉熙元年(1237 年)一月,宋京西兵马都监、随州驻扎程再暹在大洪山抗蒙古兵有功,晋为阁门宣赞舍人、京西铃辖兼知随州。淳祐十二年(1252 年)二月,蒙古兵数万攻随州。德祐元年(1275 年)五月,行随州事傅安国投降蒙古兵。宋帝钦命朱端履为随州知州,州治由州城迁大洪山黄仙洞。十二月,蒙古兵攻破大洪山,朱端履投降,蒙古委朱为随州知州,仍以黄仙洞为州治,领随县、应山县。

元明时期,随州的历史继续发展。元贞元年(1295 年),野蚕成茧亘数百里,反映出当时当地的农业生态状况。至正十一年(1351 年),梅丘里人明玉珍集里中千余人于现光山、青林山筑寨起义,捕杀随州、安陆(今钟祥县)、应山县官吏乡绅,后加入徐寿辉红巾军,率部入川,建立了大夏政权。洪武元年(1368 年)七月,朱元璋部将邓愈领兵攻随,元右丞相王诚投降。九月,邓兵挺进大洪山,攻克老马刘寨,委白圭为随州知州。正德七年(1512 年),刘六(刘庞)、刘七(寰)义军攻随州。崇祯八年(1635 年)三月,张献忠、罗汝才等 11 支农民起义军与明援剿总兵官曹文诏部在随州城激战,失利后转移。次年冬,张献忠、罗汝才部回师随州,围攻厉山等集镇。明巡抚王扬基率总兵官秦翼明追至孤山冲,其先锋副将杨世恩领兵 3 万于三道河陷于义军埋伏,仅杨偕数百骑突围,其余被歼。崇祯十年(1637 年)二月一日,张献忠、罗汝才部破随州城外南关厢,十一日占随州城。十二日,明监纪张大金、副总兵杨世恩领兵攻城,起义军突围。崇祯十一年(1638 年),明兵部尚书总理陕西、河南、湖广军务大臣熊文灿招降李自成义军,刘国能率部投降,署为随州守备。

清朝时期,随州隶属于德安府。在这一时期,随州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民国时期,随州先后隶属于襄阳道、江汉道。1927 年,国民政府废道,随州直属湖北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州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随州成为华中正面战场抗日的最前线,遭受了日军的狂轰滥炸和残酷侵略。随县县城多次遭受日军飞机和大炮轰炸,人员伤亡惨重,财产损失巨大。据记载,1939 年 2 月至 4 月,日军飞机密集轰炸随县城关,造成人员伤亡 1100 余人,两条商业街被毁,损失房屋 1500 间(套),财物损失无数。在日军的侵略下,随州人民奋起抵抗,英勇不屈,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付出了巨大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随州人民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 年 5 月,随州全境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随州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1949 年 5 月 16 日,随境随县、洪山县并列,分别隶属孝感、襄阳两专署。1955 年 4 月 30 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命令,将洪山县制撤销,其辖区分别归并宜城、钟祥、枣阳和随县。1979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原随县城关镇和北郊公社为基础,设立随州市(县级),与随县并存。1983 年 8 月 19 日,国务院通知,撤销随县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1994 年 11 月 4 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通知,随州市由省直管县级市。2000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随州市,原县级随州市改名曾都区,隶属地级随州市,代管广水市。2009 年,国务院批准随州市重新设立随县,即在原随州市曾都区(市政府所在地)区划范围内,划出部分乡镇成立随县,曾都区继续保留;随州市管辖随县、曾都区,代管广水市。

曾都区的人口概况

曾都区作为随州市的核心区域,在人口规模与结构上呈现出独特的特征。截至 2023 年,其户籍总人口为 66.4529 万人,常住人口则达到 68.18 万人,相较于上一年度,常住人口略有增长。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曾都区的人口增长态势并非一成不变。在过去的某些时段,如 2010 - 2020 年期间,曾都区常住人口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 80893 人,实现了较为显著的增长。这一增长趋势反映出曾都区在该时期内可能拥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机遇、就业环境以及生活配套设施,从而吸引了周边地区人口的流入。然而,与随州市整体的人口变化趋势相比较,又呈现出其独特性。随州市在 2010 - 2020 年这十年间,常住人口总体呈下降态势,减少了 114299 人,年平均下降率为 0.54%。曾都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现人口增长,愈发凸显出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深入剖析曾都区人口结构,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特点。在年龄构成方面,0 - 14 岁人口占比为 17.67%,15 - 59 岁人口比重达到 64.12%,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8.21%,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 12.83%。与随州市其他地区相比,曾都区 15 - 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这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也预示着曾都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较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而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意味着其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市范围内处于较为缓和的状态,在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诸如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上,压力相对较小。

在性别构成上,曾都区常住人口性别比为 99.91,即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人口,与随州市其他区县相比,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这种性别结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在家庭构建、劳动力市场平衡以及社会文化传承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曾都区的人口发展状况是其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样的人口结构特点也将在未来持续影响着曾都区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走向,为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曾都区的旅游胜地

(一)中国千年银杏谷景区

中国千年银杏谷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永兴村,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也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银杏群落之一。这里占地面积达 17.14 平方公里,拥有令人惊叹的古银杏资源,现有银杏树 520 多万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有 6 万余株,五百年以上的近 1 万株,千年以上的达 308 株。这片古银杏群落分布极为密集、规模宏大且保留完好,被誉为 “全国银杏第一镇” 和 “中国银杏之乡”,还享有 “千年银杏十里画廊,世界最纯净的地方” 的美誉。

景区内包含多个独具特色的景点,如明玉珍故里,让人追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的传奇人生;乾元山太乙古观,充满着古朴的道教文化气息;“一母九子” 景点,以独特的银杏植株形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五老树” 广场,则是展现古银杏沧桑与坚韧的绝佳之处;还有中国石磨博物馆,陈列着各种古老石磨,见证着岁月的农耕文化变迁。

走进银杏谷,仿佛踏入了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每至秋季,银杏叶逐渐变黄,整个山谷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漫山遍野金黄一片。阳光洒下,透过枝叶的缝隙,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如梦如幻。古老的银杏树与周边的田园风光相互映衬,山屏树伞之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袅袅炊烟缓缓升起,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弯弯山道在山花的簇拥下蜿蜒曲折,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田园画卷。游客们漫步其中,既能欣赏到古银杏的壮丽景色,又能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气息,仿佛时光倒流,沉醉在这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里,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与愉悦。

(二)龙王坳生态谷景区

龙王坳生态谷景区坐落于随州市高新区淅河镇大堰坡社区独山村。景区内,独山、大铁山及小铁山呈 “品” 字形傲然屹立,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地质景观相得益彰。这里植被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清新宜人,是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

景区秉持多元化发展理念,将农旅融合与研学实践教育贯穿产业发展全程。在不同的季节,游客可以参与各种特色活动。春天,可赏万亩茶花盛开,绚丽多彩的茶花争奇斗艳,花香四溢;夏天,山间梯田绿意盎然,果树源圃果实累累,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秋天,铁山风电在秋风中矗立,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冬天,景区银装素裹,宁静而祥和,别有一番景致。此外,景区内的科普展馆还能让游客增长知识,了解自然生态与农业科技的奥秘;水保新园则展示了水土保持的成果与意义,让人在游玩中增强环保意识。

许多游客对龙王坳生态谷景区赞不绝口。他们表示,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丰富的活动项目,适合全家出游或亲子研学。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的同时,还能学到知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行体验。无论是漫步在山间小道,感受清风拂面,还是参与各种农事体验活动,都能让人忘却烦恼,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三)随州文化公园

随州文化公园位于随州中心城区,是一座集文化展示、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达 1000 亩,其中水域面积占 40%,由迎宾大道贯穿,距离火车站仅 1 公里,交通极为便捷。

公园以 “生态、文化” 为主线,全面展示了神农文化、编钟文化、季梁文化、隋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堪称 “随州醇厚文化” 的一个缩影。其布局独具匠心,被迎宾大道分为西园和东园。西园是文化公园的核心区域,以文化纪念为主题。一进入西园大门,便能看到一尊依据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创作的巨大仿青铜雕塑 ——“盛世同庆”,其造型精美,历史感厚重,让人不禁感叹古代青铜工艺的高超。在西园的半山之上,矗立着一尊季梁的青铜塑像,季梁是春秋时期随国的大夫,被唐朝李白赞为 “神农之后、随之大贤”,他的塑像峨冠博带、衣袂飘飞,尽显威严与智慧,因此随州人也常将文化公园称为 “季梁公园”。而圣山山顶的神农坛,则是祭祀炎帝神农的重要场所,虽只是象征,但也彰显了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的深厚文化底蕴,真正的华人、华侨祭祖之地则是在随州厉山镇的炎帝神农故里。

东园以生态观赏和休闲健身为主要功能,主体是一片广阔的湖面,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绿地。湖中心有一座小岛,名为 “善洪取经岛”,岛上矗立着一尊由玻璃钢制成的巨大建筑,其形状宛如双手合一,呈祈福状,十分壮观。善洪是宋朝的和尚,如同唐僧一般,曾前往西天取经,回国后在洪山禅寺修行,而大洪山风景区作为景色奇美的 4A 级风景区,也为这座小岛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随州文化公园在市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清晨,不少市民来到公园,沿着景观大道跑步锻炼,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白天,游客们穿梭于各个景点之间,欣赏着文化景观与自然风光;傍晚,夕阳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潋滟,市民们或在湖边悠闲地散步,或在亭子里休憩聊天,享受着宁静的时光。公园里丰富的绿植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城市提供了清新的空气,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此外,公园内还设有水上乐园、荷花池、文化广场、儿童乐园、风情小镇、湿地公园等多种有趣的设施,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公园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与节庆,如民俗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在民俗文化展览中,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随州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如剪纸、刺绣等,感受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文艺演出则汇聚了当地的特色歌舞表演,展示了随州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进一步提升了随州文化公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曾都区的特色美食

(一)滑肉

滑肉是一道历史悠久、声名远扬的特色美食,其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开元年间。相传,应山籍的詹姓御厨厨艺精湛,他将五花肉切成小块,用面粉拌和,加入蛋清、葱、姜等多种配料,先炸,再溜,后烩,精心烹制出一道色泽金黄、外形酷似豆腐的菜肴。唐玄宗品尝后,深感其鲜美爽口,入口即化,无需细嚼便滑入喉咙,遂赐名 “滑肉”。此后,这道菜便在宫中流传开来,并逐渐传入民间,成为随州地区家喻户晓的佳肴。

滑肉的制作方法颇为讲究。首先,需将去皮洗净的五花肉切成 2 厘米见方的小块,用清水浸泡 10 分钟后取出沥干,放入碗中,加入精盐、味精、姜末、淀粉稍作搅拌,再倒入鸡蛋液拌匀上浆。接着,将炒锅置于旺火上,倒入植物油烧至七成热,把肉块分散放入锅中,炸约 10 分钟,直至呈现金黄色,捞出沥去油分,稍微晾凉后码放在碗里,上笼用旺火蒸 1 小时左右取出,扣入汤盘。最后,在炒锅中加入猪肉汤、酱油、味精,烧沸后勾薄芡,端离火口,加入葱花、胡椒粉,起锅浇在肉块上即可。

这道菜的口味堪称一绝,滑嫩的肉块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鲜嫩的口感与浓郁的香味相互交融,令人回味无穷。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滑肉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逢年过节的家宴,还是婚丧嫁娶的宴席,都少不了这道美味。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随州人民情感的纽带,承载着人们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拐子饭

拐子饭,作为随州人早餐的首选特色风味小吃,在当地饮食文化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它起源于清朝初期的随州广水市马坪镇,由一位陈姓码头工人首创。彼时,马坪作为古道商埠,航运发达,码头兴盛,商贾云集,从事拉纤、搬运的工人每日清晨便开始繁重劳作,体力消耗巨大。于是,陈姓工人将猪肠、猪脚和杂碎放在土罐里,以慢火精心熬制,再搭配青菜、米饭,创造出了这道美味且能提供充足能量的拐子饭。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实惠的价格,拐子饭迅速在码头工人中流传开来,并逐渐成为马坪镇乃至整个随州地区的特色美食代表。

拐子饭的制作过程虽不复杂,但每一个环节都饱含匠心。首先,选取猪脚拐子部分及猪肘子,切成大小适中的块状,放入装有卤水的大铁锅中,加入卤料、食盐等辅料,用炉子卤制。卤制过程中,需精准掌握火候与时间,使猪脚充分吸收卤料的香味,变得软糯入味。用餐时,先盛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米饭,再将卤制好的拐子肉置于米饭之上,旁边搭配几种清爽的素菜,如凉拌豆芽、酸辣白菜等,最后再备上一碗米汤。食客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将拐子肉的汤汁浇淋在米饭上,让每一粒米饭都浸满浓郁的卤香。

其独特的菜品搭配造就了拐子饭令人难以抗拒的口味。拐子肉经过卤制后,皮厚肉嫩,胶质丰富,油而不腻,入口软烂无渣,香气四溢。猪皮富含胶原蛋白,经过长时间炖煮,变得晶莹软糯,轻轻一咬,胶棉而不沾牙,达到了落口消融的美妙境界。而米饭则吸收了拐子肉的汤汁,变得团实而厚重,口感更加丰富。搭配的素菜则为整道美食增添了一份清爽与平衡,使食客在品尝醇厚肉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蔬菜的清新与脆嫩。

在随州当地的早餐文化中,拐子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天清晨,大街小巷的拐子饭店便热闹起来,店内弥漫着浓郁的卤香。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悠闲的老人,都会走进店里,点上一份拐子饭,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对于许多随州人来说,拐子饭不仅仅是一顿早餐,更是一种习惯,一种情怀。它代表着家乡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会牵挂着这一口熟悉而又亲切的美食。 2016 年,拐子饭入选湖北广电台综合频道《一城一味》美食节目,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马坪拐子饭” 也已成为随州本土特色餐饮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食客前来品尝。

(三)平林鸡汤

平林鸡汤是随州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这道汤品选用本地土鸡为主料,而平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的土鸡生长得肉质紧实、鲜嫩多汁。土鸡在山林间自由觅食,食用的是天然的谷物、昆虫和青草,这种天然的饲养方式赋予了鸡肉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的营养成分。

其烹饪工艺注重原汁原味,采用砂罐煨炖的传统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鸡肉的鲜嫩和营养。具体做法是,先将鸡剁成块,置于旺火上,加油、料酒稍加翻炒,随后将炒过的鸡肉放入砂罐中,加入冷清水、盐、生姜等佐料,先用旺火烧至水沸,然后转小火,慢慢煨炖 2 小时左右,中途无需加水,让鸡肉在砂罐中充分吸收各种调料的香味,炖煮至鸡肉熟烂。待鸡肉熟透后,加入葱白、胡椒再煨 10 分钟即可出锅。

平林鸡汤的特点是汤清肉酥,味道鲜美。清澈的汤水中蕴含着鸡肉的精华,轻轻舀起一勺,送入口中,鲜美的滋味瞬间在舌尖散开,让人陶醉不已。鸡肉则炖煮得极为酥软,入口即化,每一丝鸡肉纤维都饱含着浓郁的香味。这种独特的口感与丰富的营养完美结合,使平林鸡汤成为了一道既是美食又具食补功效的佳肴。它尤其对产妇体虚、年老体弱者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能够帮助他们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在当地的传统美食中,平林鸡汤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家庭聚会、宴请宾客,还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庆典上,都少不了这道美味的汤品。它不仅是一道满足味蕾的佳肴,更是一种传递亲情、友情和温暖的载体,承载着随州人民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曾都区的人文风貌与特色

曾都区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随州花鼓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戏曲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起源于民间,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小调等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唱腔优美动听,常常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着民间故事,深受百姓喜爱。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随州花鼓戏的表演总是必不可少,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戏服,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台下观众则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曾都皮影也是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于清朝末年从河南信阳传入湖北随州,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随州花鼓戏、民歌、方言俚语等多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演时,艺人在幕后操纵着精美的皮影人物,通过灯光的映照,将各种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那栩栩如生的皮影形象,在艺人的巧手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或翩翩起舞,或激烈打斗,配合着独特的唢呐配乐和随州方言的演唱,将观众带入一个个充满奇幻与传奇的世界。

除了戏曲和皮影,曾都区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民俗。例如,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的炎帝神农祭典,是当地最为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这一天,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齐聚随州厉山镇,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祭典仪式庄重而神圣,既有传统的迎神、献香等环节,又有现代的歌舞表演和文化展示。人们身着盛装,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始祖表达着追思与感恩之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整个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人山人海,充分彰显了炎帝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深厚根基和强大凝聚力。

在传统手工艺品方面,曾都区同样有着丰富的资源。剪纸艺术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以剪刀为工具,将纸张剪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常常被用于装饰家居、庆祝节日等场合,寓意着吉祥美好。每一幅剪纸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与智慧,他们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定格在纸张之上,让人赞叹不已。

曾国漆器髹饰技艺则展现了曾都区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以纻麻布为原料,以生漆为粘剂,经过逐层裱褙、髹漆、推光等几十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曾国漆器,具有浓厚的楚文化风格和随州地方特色。其色泽鲜艳、纹饰精美,无论是作为实用器具还是艺术收藏品,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些漆器作品往往造型独特,如各种形状的盒、盘、壶等,上面绘制着精美的图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有现实生活中的花鸟,线条流畅细腻,展现出了古代工匠们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水平。

曾都区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特色。

在产业结构上,曾都区形成了以专用汽车、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专用汽车产业是曾都区的一张亮丽名片,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定比例,且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等方面不断提升。区内拥有众多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涵盖了各类工程车、消防车、环卫车等,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例如,程力专汽作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新能源专用汽车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业也是曾都区的重要产业之一。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优质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发展了粮食加工、果蔬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一些企业将当地的特色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等产品,不仅延长了水果的保鲜期,还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和销售渠道,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城市规划方面,曾都区注重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城市中建设了多个公园和绿地,如随州文化公园等,这些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成为了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曾都区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对一些古建筑、古街区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如古老的城墙、传统的民居等,让城市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脉络。

此外,曾都区还积极推进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等贯穿全境,方便了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能源供应方面,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曾都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成为了一个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