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近代名人

2024-12-21

随州:岁月沉淀的人文厚土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居 “荆豫要冲”,扼 “汉襄咽喉”,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 “北大门”。其地理位置独特,北邻河南南阳、信阳,南接湖北江汉平原,恰处南北交接之处,西通宛洛,南达吴越,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津和战略重镇。

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随州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炎帝神农部落于此繁衍生息,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随州是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炎帝神农在此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创集市、织衣裳、建居所、作琴弦、制陶器,建立八大功绩,他留下的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源泉。

随州的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拥有炎帝、编钟两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这里是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1978 年,曾侯乙编钟在擂鼓墩出土,这套编钟规模宏大、制作精美,其音域之广、音色之美,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同时出土的还有 1.5 万多件文物,9 件为国宝级,充分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随州地区高度发达的文化和艺术水平。随州亦是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大贤季梁兴政于随,最早提出 “民为神主”“先民后神” 的思想,透出民本思想的曙光,在当时 “崇上天、信鬼神、君权高于一切” 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超越历史的进步,为后来 “民本” 思想的诞生起到了先导作用。隋文帝杨坚发迹于随,其随州刺史生涯开启了上升渠道,建立隋朝后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影响深远的制度,其治理思想肇始于随州。这里还是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的变迁与风云变幻,众多的历史遗迹如古城墙、古寺庙等,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古代贤达:随州智慧的先驱者

季梁:春秋时期的思想巨擘

季梁,随州人,出身名门贵族,少年勤奋好学,春秋初期任随国大夫,是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他提出 “修政而亲兄弟之国”,以 “夫民,神之主也” 为核心思想,强调君王应首先关注百姓福祉,以人为本,和平发展。这一思想在当时 “崇上天、信鬼神、君权高于一切” 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超越历史的进步,为后来 “民本” 思想的诞生起到了先导作用。

季梁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他对内倡导 “君忠于民”,认为君要民拥戴,必须忠民利民,若抛弃人民而只崇拜鬼神,就会丧失政权。他提出 “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 的施政方针,致力于使民心和顺、鬼神降福、政务顺利推进。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兄弟国家亲善友好,避免孤立。面对楚国的威胁,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远见。例如,在楚武王侵犯随国时,他识破了楚军的诱敌之计,劝阻随侯不要贸然追击,而是先整顿内政,亲近兄弟国家,使得随国得以避免一场可能的灾难,成为 “汉东大国”。他的这些思想和策略,为后世外交和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今,随州文化公园里矗立着季梁雕像,以供人们瞻仰和缅怀这位伟大的先贤。他的思想也一直影响着随州的发展,当地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将财政支出的 80% 投向民生领域,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这正是对季梁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近代英豪:随州精神的传承者与开拓者

杨涟:大明的忠烈之臣

杨涟,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生于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 年)。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心怀报国之志。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中进士,开启仕途,历任常熟知县、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左副都御史等职。

杨涟在朝廷政治斗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当时,明神宗病危,围绕太子朱常洛的地位问题,各方势力纷争不断。郑贵妃企图谋立己子,与外朝官吏勾结,离间神宗与太子。杨涟识破其阴谋,坚定支持太子,力主太子进宫服侍皇帝,为稳定太子地位积极奔走。明光宗即位后,郑贵妃求封皇太后,杨涟极力反对,并揭露其野心。光宗病重时,杨涟又上书陈其过失,获光宗召见,受命顾命之任。光宗逝世后,李选侍居乾清宫挟太子欲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太子朱由校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成功安定朝局。

然而,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祸乱朝政,迫害忠良。杨涟不畏强权,于天启四年(1624 年)联合上疏弹劾魏忠贤,列举其二十四条大罪,包括杀害无辜、诬陷忠良、专权乱政、欺君藐法等,言辞犀利,直击要害。此疏如重磅炸弹,震惊朝野。但魏忠贤在宫中势力庞大,其爪牙遍布朝堂。皇帝朱由校昏庸且对魏忠贤宠信有加,杨涟的奏疏未能直接呈达皇帝手中,而是先被魏忠贤知晓。魏忠贤惊恐万分,急忙跑到朱由校面前请罪,哭诉杨涟诬陷。朱由校不辨是非,在魏忠贤的操纵下,下旨斥责杨涟。同年 10 月,杨涟被罢官。但魏忠贤仍不肯罢休,必欲置其于死地。天启五年,魏忠贤指使党羽大理寺丞弹劾杨涟党同伐异、受贿弄权,杨涟因而被抓入东厂。

在狱中,杨涟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魏忠贤指使许显纯对其严刑拷打,试图屈打成招。他们用锤子砸杨涟胸部,致使其肋骨几乎全部折断;用土囊压身,妄图压死他;还将铁钉打入他的耳朵里。杨涟坚贞不屈,始终坚守正义。他在狱中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最终,杨涟被魏忠贤的手下用大铁钉钉入脑袋,壮烈牺牲,终年 54 岁。其遗体惨不忍睹,血肉模糊,肋骨尽断,耳朵被钉入铁钉,令人痛心疾首。直到崇祯元年(1628 年),魏忠贤集团覆灭,杨涟才获平反昭雪,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 “忠烈”。

杨涟的一生,是忠诚与正义的光辉典范。他在面对邪恶势力时,毫不退缩,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维护朝廷正义和国家稳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刚正不阿、忠诚爱国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铭记。其事迹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激励人们坚守正义、不畏强权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明清易代之际,他的精神鼓舞着许多仁人志士为反抗暴政而英勇斗争;在近现代,他的事迹依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何成濬:民国的军政要员

何成濬,1882 年出生于湖北随县厉山镇何家畈的一个农民家庭。何家起初贫寒,后因父亲何星三勤劳打拼、善于经营,家境逐渐殷实,得以让何成濬接受良好教育。

何成濬自幼聪慧过人,记忆力超群,学习能力极强,在学业上成绩优异,常获师长赞誉。他先在徐氏私塾念书,后凭借出色表现进入武昌的经心书院深造。在书院期间,他勤奋刻苦,才学出众,备受瞩目,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时,晚清局势动荡,列强入侵,国内矛盾尖锐,有识之士纷纷探寻救国之路,何成濬也深受影响。

清末民初,何成濬得张之洞赏识,被公费派往日本学习军事。在日本,他先入振武学校,后进士官学校,结识众多革命先驱,成为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与黄兴等并肩作战,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贡献力量。

回国后,何成濬投身军旅与政治活动。在辛亥革命中,他起初在清军任职,暗中为起义军传递消息、提供物资。后毅然投身革命,在南京与孙中山、黄兴共同组建临时国民政府,成为重要一员。此后,他在民国军政界崭露头角,积极参与各项事务。

在北伐战争时期,何成濬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凭借卓越谋略与外交才能,为北伐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他成功游说诸多军阀,如说服江西督军方本仁归降,赴山西联络阎锡山使其出兵参加北伐,还与东北奉系张学良沟通,促使其归顺国民政府,极大推动了北伐进程,减少了战争阻力与伤亡,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中原大战时,何成濬受命于蒋介石,前往西线战场应对阎锡山、冯玉祥的联军。他深知杂牌军特点与心理,运用独特手段,不仅撒钱,还与将领们吃喝玩乐、推心置腹,甚至带头抽大烟,赢得杂牌军将领信任与支持,使其在战场上为蒋介石效力。他成功稳住西线战场杂牌军,阻止冯玉祥联军进攻,为蒋介石在中原大战胜利发挥关键作用,获 “杂牌军之王” 称号,成为蒋介石重要谋士与得力助手,在民国军政界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何成濬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西安事变爆发后,他误判局势,支持何应钦,与蒋介石产生隔阂,遭蒋介石冷落与排挤,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此后,他闲居重庆,虽远离权力中心,但保持清廉自守,未利用影响力谋取私利,赢得人们尊重与赞誉。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何成濬对局势深感忧虑与无奈。他虽不赞同内战,但无力改变蒋介石决策,只能默默见证国家陷入更深战乱与动荡。

1949 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何成濬前往投奔,却已失去昔日辉煌。他在台湾度过余生,虽仍有关注时局、为蒋介石提供建议,但已无法左右大局。1961 年 5 月 7 日,何成濬因忧郁成疾,病逝于台湾,终年 79 岁。

何成濬一生历经清末、民国初年、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个重要历史时期,在民国军政界扮演复杂而重要角色。他具卓越军事谋略与外交才能,为民国建立与发展、国家统一有重要贡献;也有在复杂政治环境中无奈与妥协,其政治立场与行为受时代背景、个人境遇等因素影响,引发后人诸多思考与评价。他的一生,是民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反映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政治斗争的激烈与复杂,其故事成为研究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与宝贵财富。

李庭芝:南宋的忠贞脊梁

李庭芝,1219 年出生于湖北随州 “义门李氏”。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胸怀报国之志,饱读诗书,精研兵法,练就文韬武略。

当时,南宋王朝面临蒙古铁骑的严重威胁,局势危急。1233 年,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后,蒙古旋即对南宋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1235 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发动第一次全面侵宋战争,南宋防线受巨大冲击。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李庭芝毅然放弃科举,奔赴抗蒙前线。他先投奔南宋名将孟珙,在其麾下任施州建始县令。任职期间,他展现非凡才能,创立民兵预备役制度,组织民众训练,使其平时务农、战时为兵,有效增强当地防御力量,此制度后被推广。因表现出色,他被孟珙看重,成为其参谋,随孟珙征战,积累丰富军事经验。

1241 年,李庭芝考中进士,仍回孟珙身边任职。孟珙临终前,向宋理宗推荐贾似道接任京湖防线重任,并力荐李庭芝,称其才华出众,应受重用。此后,李庭芝在贾似道麾下任职,随其升迁而不断晋升。

1259 年,李庭芝以两淮制置使兼扬州知府身份赴扬州任职。当时扬州刚遭火灾,居民流离失所,盐业萧条。他到任后,全力恢复扬州经济与防御。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善民生,贷款给居民建房,房屋建成后免贷款,还赈济灾民;振兴盐业,免除盐户欠款,开凿运河改善运输条件;加强防御,新筑大城,募集流民组建武锐军。这些举措使扬州迅速恢复生机,重现繁华,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敬如父母。

在抗元战争中,李庭芝坚守扬州,顽强抵抗元军进攻。他利用扬州的城防优势,多次击退元军。元军见强攻不下,便采取围困战术,阿术派兵强征民夫,筑长围工事围困扬州。扬州城内粮食渐尽,饥荒严重,饿殍遍地,甚至出现人相食惨状,但李庭芝与将士们坚守不降,决心与扬州共存亡。

1275 年,权臣贾似道兵败芜湖,长江沿线告急,军事重镇襄阳、鄂州先后失陷,南宋首都临安岌岌可危。李庭芝在扬州面临巨大压力,但仍坚守阵地,拒绝元军招降。元军多次派人持招降榜到扬州城下,均被他愤怒斩杀,并焚毁招降榜。

1276 年 1 月,南宋朝廷投降。谢太皇太后、小皇帝宋恭帝赵显出临安城向元军投降后,又下诏令李庭芝投降。李庭芝登上扬州城墙,悲愤地说:“我奉诏令守城,未闻有诏谕投降。” 他坚决不从,坚守扬州。后宋皇室两宫人马被押解到元朝大都,途经瓜洲时,谢太皇太后再次下诏令其归降,李庭芝不为所动,令发箭弩射杀来使。

南宋益王赵昰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职务召回李庭芝,他为保存力量、寻求机会,命部将朱焕驻守扬州,自己与姜才率兵东进泰州,欲从海上突围前往南方 “勤王”。但朱焕却在此时投降元军,并驱逐李庭芝的卫士、妻子儿女到泰州城下。泰州副将孙贵、胡惟孝等也开城投降。李庭芝走投无路,跳莲池自杀未遂,被元军抓住送回扬州。元军统帅见劝降无果,下令处死他。1276 年,李庭芝从容就义,时年 57 岁。

李庭芝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抗元将领,他的一生是忠诚与爱国的光辉写照。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坚守扬州,与元军浴血奋战,展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他的事迹和精神,对随州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激励作用,成为随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悲壮而光辉的一页,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敬仰。

当代翘楚:随州骄傲的续写者

傅正义:材料科学的创新先驱

傅正义,1963 年 1 月生于湖北随州市,是一位工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高性能陶瓷与多功能复合材料研究,是国内早期开拓燃烧合成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多功能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 / 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等多方面均有深入探索。

其研究成果丰硕,提出 “第二类基本燃烧合成模式”“固 - 固反应瞬间点火模型” 等理论,得到国际知名学者好评;研制出多套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系统;开发多种高性能新材料并推进中试和产业化。他在科研项目上成绩斐然,承担国家 863 高技术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众多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40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90 余项,还荣获美国陶瓷学会 John Jeppson 奖等 9 项国际奖励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5 项国家人才奖励。傅正义的成就不仅为材料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也激励着随州学子投身科研,带动了家乡科研氛围的提升。

刘小华:化学领域的科研女杰

刘小华,1977 年出生在随州西城区,是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在新型手性双功能胍 - 酰胺和胺类配体及催化剂的设计合成等方面成果突出。

刘小华求学之路扎实奋进,从随州东关学校初中毕业,后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再进入四川大学深造,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逐步晋升。她在科研上屡获佳绩,作为第二完成人获 2009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 2012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众多荣誉,还在 2019 年荣膺第十五届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的研究对医药领域手性药物合成意义重大,推动了不对称催化领域发展。尽管科研任务繁重,她仍心系家乡,其经历展现出随州人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为家乡学子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