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民俗文化

2024-12-21

随州:民俗文化的富矿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居 “荆豫要冲”,扼 “汉襄咽喉”,为 “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 “北大门”。其地理位置独特,北邻河南,南接江汉平原,恰好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处。这片土地历史底蕴深厚,早在远古时代,便是 “随人” 氏族部落的聚居地。随州是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神农文化、曾随文化、治理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涵养了随州厚重的文化底蕴。

探寻随州民俗 “四宝”

炎帝祭典:慎终追远的华魂

随州,作为炎帝神农的故里,其炎帝祭典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民间祭祀与官方祭祀并行不悖。这一祭典承载着华夏子孙对始祖炎帝的深切缅怀与敬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相传为炎帝神农的诞辰,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纷纷汇聚随州。他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共赴这场盛大的祭典,寻根溯源,以祭祀的方式表达对先祖的无限追思。

祭典当日,庄严肃穆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随着一声悠远的钟鸣,起鼓鸣钟仪式正式拉开祭典的帷幕。紧接着,恭启圣门,圣门缓缓开启,炎帝神农像庄重地显现在众人面前,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祖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随后,点燃新火,这象征着炎帝神农所开创的农耕文明薪火相传,永不熄灭;敬献花篮、香敬始祖等环节,人们以鲜花和香火寄托对炎帝的感恩与崇敬之情;恭读颂文,那深情的文字颂扬着炎帝的伟大功绩,上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全体人员整齐肃立,共拜始祖,行施拜礼,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先祖的无限敬意;身着 56 个民族服饰的炎黄子孙以及来自海外分会场的拜祖人员代表齐声合唱《炎帝大歌》,那激昂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传颂着炎帝的丰功伟绩,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奋进精神;最后,人们有序地步入大殿瞻仰炎帝圣像,近距离感受先祖的伟大与威严,心中涌起对民族根源的深深敬畏和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

在现代社会,炎帝祭典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场传统的祭祀活动,更是成为了传承炎黄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祭典,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随州民俗文化的多元呈现

传统节日:岁月中的民俗画卷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随州也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进入腊月,年味便渐渐浓郁起来。腊月二十四,“掸尘” 习俗必不可少,各家各户都会用长扫把仔细清扫屋顶的蜘蛛网以及室内外的每一处灰尘,寓意着扫除过往的霉运,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好运。

贴春联也是春节的重要环节,每逢此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会精心挑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寄托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许。而随州人在贴春联时,还有倒贴 “福” 字的传统,将 “福” 字倒过来贴,意味着 “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这一习俗虽在近年有些许简化,但依然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随州农村,吃年饭的时间通常在腊月三十的早晨。过去,人们会越早越好,甚至过了三十的凌晨就开始准备,大多由家中女主人操劳,从腊月二十九的晚上一直忙碌到深夜。年饭的菜式颇有讲究,第一道菜往往是红鲤鱼,清蒸或红烧均可,因其象征着 “鲤鱼跃龙门”,寓意新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若没有红鲤鱼,一对鲫鱼也可替代,鲫鱼又称 “喜头鱼”,一对则代表 “双喜”。大公鸡也是年饭桌上的常客,需头尾爪齐全,若能是未经改刀的整鸡更佳,寓意新年充满精神气。此外,还有豆腐或千张、青菜、猪舌头、三鲜、红薯丸子等菜肴,每道菜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如豆腐与青菜搭配的 “一清二白”,象征为人要清清白白;猪舌头寓意 “吃了来年赚大钱”;三鲜寓意 “和和美美”;红薯丸子则寓意 “团团圆圆”。

吃年饭前,祭祖仪式庄重肃穆。以往需在坟上扫墓、烧纸钱祭奠祖先,如今多在家中进行。先在大门外将黄草纸摆成小房屋形状,黄草纸上印有铜钱印子,且必须由家中男人打印并按方向对折后摆好焚烧,意为请祖先 “捡钱”。堂屋里则要规规矩矩摆上一桌荤素搭配的菜肴,根据祖先口味而定,若祖先吃素,只摆荤菜亦可,一般为八碗或十碗菜,置于正方形桌子的四个方位,每个方位摆两张椅子,共八张,代表请八位祖先用餐。准备八个碗、八双筷子,筷尖搁在菜上,筷头搁在碗上,再在每个碗旁配一杯白酒,静待片刻后,依次在碗里盛好米饭,再稍等一会儿,将筷子从碗里挪开整齐摆在桌面,把白酒换成茶水,全程不可触碰椅子,而后对着桌子恭敬地磕三个头,许下保佑家人的心愿。最后将八张椅子向后拉一下,表示祖先已离去。

年饭时,屋门紧闭,若有人不小心闯入,需留其一同用餐,否则被视为不吉利。判断别人家是否吃完年饭,可依据是否燃放爆竹,因为吃完年饭燃放爆竹,意味着年已过完,人们借此将厄运等不好的东西让年带走,期望新年顺遂。吃完年饭,人们或选择睡个回笼觉,或立即开展大扫除,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洗头洗澡、晒衣晾被,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随后拿上小炮竹去炸田埂、鸡笼、猪圈等地。除夕夜,则要贴好春联,迎接大年初一的到来。

大年初一至初六,是拜年的欢乐时光。人们身着新衣,打扮整齐,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期间,还会有舞龙灯、耍狮子等传统民俗表演,以及灯会和庙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更是传承和展示了随州的民俗文化魅力,让人们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随州又称端阳节,并且分为大端阳(农历五月十五日)和小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其中小端阳的庆祝活动更为隆重,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正午。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尽管随州山多水少,赛龙舟在民间并不常见,但在随东南少数地方曾有举办。赛龙舟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当时人们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兼具宗教性与娱乐性,后来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活动,如今也成为了一项体育运动。在过去,赛龙舟前还有 “龙头祭” 的传统仪式,有屈子祠的地方会将 “龙头” 抬入祠内,由运动员为龙头 “上红”(披红带),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 “开光”(点睛),而后全体参与祭龙的人员三鞠躬,龙头才被抬往江河,奔赴龙舟赛场。

端午食粽是普遍的习俗,随州人也不例外。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通常提前一天包好,夜间煮熟,次日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用嫩芦苇叶或竹叶,统称粽叶,粽子形状多为三角形,根据内瓤命名,如糯米粽、小豆粽、枣粽等。其中,枣粽因谐音 “早中”,寓意读书的孩子吃了能早中状元,所以备受青睐,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当天早晨都会吃枣粽,如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家长也会为考生准备枣粽。煮粽子的锅里还会煮鸡蛋,条件允许的话还会煮鸭蛋、鹅蛋,吃了甜粽后,再吃蘸盐的鸡蛋,有 “压顶” 之意,据说吃了端午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将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在正午阳光下晒一会儿再吃,整个夏天可免头痛。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随州百姓仍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馅料也更加丰富多样,有枣粽、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

佩香囊也是随州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还颇为流行。端午节时,人们会给小孩子穿上绣花鞋和新衣,并制作粽子形或其他小动物形状的香囊,用五色绸缎和花线佩挂在小孩身上,称为 “摆端”。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结成各种形状,玲珑可爱。传说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的作用,实际上也是一种襟头点缀装饰,在南方一些地方,青年男女还曾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插艾蒿的习俗在随州至今仍然流传。艾蒿,又名家艾、艾,其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将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蒿散发的奇特芳香能够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同时,艾蒿在中医学上可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将艾叶加工成 “艾绒”,还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饮雄黄酒也是随州端午习俗之一。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民间认为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有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带雄黄进山不怕蛇” 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之前,我国人民常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咬伤和蚊叮虫咬处。不过,现代科学分析表明雄黄有毒,不宜多服。如今,不少地方在端阳节仍会在屋内外洒雄黄水,并在儿童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

此外,随州端午节还有吃煮大蒜、破火眼、悬钟馗像、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等习俗。大蒜作为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可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随州人有煮食新蒜头的习俗。破火眼则是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防治眼疾,如今乡间仍有不少人在端午日到堰塘、河边用露天水洗脸,认为可保一年不害眼病。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以前家家都会悬钟馗像以镇宅驱邪,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因貌不扬考中状元后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唐明皇召吴道子画《钟馗捉鬼图》悬挂后宰门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钟馗为 “驱慶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以求家庭平安,不过这一习俗在随州如今已基本失传。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节日清晨,随州各家大人会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中秋佳节,在随州同样有着独特的韵味。这一天,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晚餐。餐桌上,除了有各种美味佳肴,月饼更是必不可少。随州的月饼口味多样,有传统的五仁月饼、豆沙月饼,也有近年来备受欢迎的蛋黄莲蓉月饼、冰皮月饼等。晚饭后,人们会在庭院中摆上桌椅,放上月饼、水果等祭品,祭拜月神。孩子们则会在一旁欢快地玩耍,听长辈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享受这温馨的时光,感受着中秋团圆的喜悦和浓厚的节日氛围。

民间手工艺:指尖上的匠心传承

随州的民间手工艺丰富多样,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艺术的光芒。其中,麻秆编织技艺尤为独特,堪称随州民俗文化的一绝。被称为 “麻秆盘” 的糯米麻秆织成的竹篮、花盆、果盘等手工艺品,造型别致,精美绝伦,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是随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的生动体现。

绒花制作也是随州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绒花以蚕丝为原料,经过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制作而成。制作出的绒花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常见的题材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在过去,绒花是随州女子出嫁时的必备饰品,寓意着吉祥幸福。如今,绒花制作技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但仍有一些手工艺人坚守初心,致力于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他们通过创新设计,将绒花与现代饰品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随州还有剪纸、篆刻、土陶制作等民间手工艺,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剪纸作品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花鸟鱼虫等,通过艺人的剪刀,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跃然纸上,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篆刻则以其精湛的刻工和独特的章法,将文字与艺术完美融合,体现出随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土陶制作历史悠久,其制作过程需经过选土、制坯、装饰、烧制等多道工序,制作出的陶器古朴典雅,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如陶制的水缸、花盆、酒具等,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民谣与民歌:传唱中的乡土情怀

民谣,作为一种富有浓郁民间特色的音乐形式,在随州这片土地上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这里生活着许多散发着民谣气息的歌手,他们用质朴的歌声诉说着随州的故事,将随州特有的民谣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这些民谣歌曲往往取材于随州人民的日常生活,歌词简单却真挚,旋律优美且朗朗上口,如《随州的风》《故乡的小路》等,歌曲中饱含着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让人听后不禁产生共鸣,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怀。

随州民歌更是源远流长,自古便是人民群众劳动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随州独特的区位环境,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处,使得这里的民歌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 “不奤不蛮”“又奤又蛮” 的独特风格特征。随州民歌的题材广泛,涵盖了政治信仰、宗教思想、人生追求、情感抒发、劳动生活、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裁丰富多样,包括号子田歌、灯歌船歌、情歌俚曲、生活音调、经歌孝歌、曲艺说唱等;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领唱与帮腔、歌唱伴舞与锣鼓接腔等等。

例如随州民歌《哥哥妹妹砍柴火》,生动地再现了劳动人民砍柴的场景,展现出随州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德。在歌曲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哥哥和妹妹在山林中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欢快的歌声和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还有表演唱《故乡的静夜思》,巧妙地将李白的《静夜思》与随州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带领现场观众穿越古今,来到李白创作《静夜思》时的所在地广水市寿山,让人们在感受诗仙情怀的同时,也领略到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大洪山民歌作为随州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以大洪山地区为背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大洪山民歌的歌词富有诗意,旋律优美动听,常常采用当地的方言演唱,更增添了一份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大洪山之歌》《双探妹》等歌曲较为著名,它们用动人的音符展示出大洪山独特的文化底蕴,让人们在聆听歌声的同时,仿佛置身于大洪山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人民的淳朴。

在传承方面,大洪山民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歌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民歌传承出现断层现象。为了保护和传承大洪山民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民歌培训班、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组织民歌比赛等,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唱大洪山民歌。同时,一些民间艺人也积极发挥作用,他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大洪山民歌传授给下一代,努力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州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和推广;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艺人开展传承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和创作空间。近年来,随州成功举办了多届民俗文化节,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极大地提高了随州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中来。文化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纷纷开展各种活动,助力民俗文化的传播。一些文化机构举办民俗文化展览、讲座和培训活动,向公众普及民俗文化知识;企业则通过投资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民俗文化产品,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社会组织如志愿者团体等,积极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推广,为传承工作贡献力量。

随州民众对自己的民俗文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认同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和践行民俗文化传统。许多家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节日习俗,长辈们会将民俗文化的故事和技艺传授给晚辈,让民俗文化在代际间得以延续。在一些乡村地区,村民们自发组织民俗文化表演队伍,在节日和庆典期间进行表演,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