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古代名人

2024-12-20

曾侯乙:奏响编钟华章的曾国之君

曾侯乙(约前 477 年─前 433 年),姬姓,南宫氏,名乙,是中国战国初年南方姬姓曾国(随国)的后期国君,西周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之后。虽然史籍中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但凭借着重大的考古发现,让这位古代曾国国君走进了世人的视野。

曾侯乙对音乐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他所铸造的曾侯乙编钟堪称绝世珍品。这套编钟于 1978 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国大墓出土,共有六十四件甬钟,另有楚惠王赠曾侯乙之镈一件,总计六十五件。它们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编为八组,悬挂在三层铜木结构钟架上。钟架呈曲尺形,全长 10 米以上,通高 2.73 米,由六具铜人形钟虡承托。编钟上皆有铭文,多数错金,除甬钟有一面钲部铭 “曾侯乙乍(作)[插图](持)” 外,主要是记音阶名称与乐律,记载了曾国和楚、周、齐、晋等国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应关系。尤为神奇的是,每件甬钟可奏两个乐音,总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之多,已能演出采用和声、复调和转调手法的乐曲,其工艺之精湛、音域之宽广,在当时乃至如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曾侯乙崇尚龙图腾,在他制作的乐器编钟上,大部分花纹以及附首、足部均以龙为主,以兽为辅,那些似龙似兽的附耳龙形件,造型别致,铸工精良,玲珑剔透,以写实的龙颈、龙首、龙尾和龙身为主体,再以鳞甲纹装饰其身,彰显出独特的审美与文化内涵。从这些精美的器物之中,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这位曾国之君对音乐与文化的独特追求,感受到当时曾国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艺和灿烂的文化风貌。

季梁:开启儒家先声的随国贤才

生平经历与政治作为

季梁(生卒年不详),又称季仕梁,季氏梁,是春秋初期随国(今湖北随州)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也是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他出身贵族,少年时代便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凭借着渊博的学识,约公元前 8 世纪中叶,登上了随国的政治舞台,辅佐随君治理国政。

季梁有着诸多政治主张,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 “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强调对内要修整国家政治,让国家内部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要与周边的兄弟国家保持亲善友好的关系。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他践行 “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也就是注重把握农时,让百姓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重视礼教的推行,并且促进家族亲族之间的和睦团结。在他的辅佐之下,随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民心和顺,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态,就连鬼神似乎也降福于此,政务得以顺利开展,随国也一度成为了 “汉东大国”。

不过,随国在面对楚国的不断侵扰时,也历经坎坷。楚国日益强盛,对周边国家虎视眈眈,随国自然也成为了其目标之一。尽管季梁有着卓越的谋略和政治远见,但在一些关键决策上,他的建议也曾多次遭到阻挠。例如在速杞交战中,随国最终没能采纳季梁的正确意见,以致惨败。但即便如此,季梁的能力和影响力依旧让楚军颇为忌惮,随国与楚国订下的盟约,甚至成为后世拒交楚昭王时所言 “世有盟誓,至今未改” 的依据。

哲学思想与历史影响

季梁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其核心思想 “夫民,神之主也” 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国思想发展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他所处的时代,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浓郁的神论气氛之中,自夏商进入奴隶社会后,逐步形成了以上帝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天命神权论,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世界观,周人在夺取政权后也延续了这一思想,上帝被视作主宰一切的绝对权威,政治等各方面都深受天命神权思想的影响。

然而,季梁却有着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和勇气,他大胆地冲破了这种神论氛围,将传统的 “神为民主” 观念彻底颠倒过来,提出 “夫民,神之主也” 的哲学观点,这里的 “主” 意为 “主宰”。这一思想强调人民才是鬼神的主宰,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权思想的有力否定,为尚在萌芽阶段的无神论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哲学史和无神论发展史上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且,“民为神主” 的观点还是对西周以来怨天尤人思想的重大发展。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它构成了先秦诸子百家民本思想的重要源头,像孟子的 “民贵君轻” 思想、荀子的 “民水君舟” 论,以及墨家的 “兼相爱,交相利” 等理念,无不受到季梁民本哲学的启发。后世诸多政治家、思想家在探讨治国理政、关注民生等方面时,也常常能从季梁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其影响力跨越了时空,至今仍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明玉珍: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

起义发家之路

明玉珍(1329 年 10 月 2 日―1366 年 3 月 17 日)原名瑞,字玉珍,随州梅丘里玉沙村(今湖北随州市随县梅丘镇村)人,出身农家。元末之时,天下大乱,蒙古人的统治趋于崩溃,积压已久的社会矛盾最终爆发,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早已经被安逸腐化的蒙古贵族战斗力大减,再也无法维持地方稳定,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明玉珍本就对元朝的暴政心怀不满,在起义呼声传到随州时,他立刻响应,召集乡里,于 1351 年在青山修栅治城,聚集乡兵,伺机而动。次年,受徐寿辉招揽,参与到徐寿辉所建立的徐宋政权之中。他作战十分勇猛,敢于冲锋陷阵,在与元将哈麻秃在洞庭开战时,右眼被流矢射中,以致眼盲,也因此被称为 “明眼子”,不过他也凭借战功卓著,被徐寿辉所器重,先后夺得陇蜀等地,官至奉国上将军都元帅。

为了壮大政权的实力,明玉珍受命西征,夺取四川。当时杨汉与蜀中元军有过厮杀,未能收复,便告知明玉珍相关情况,明玉珍当机立断,带着十多万水陆大军,进攻刚刚经历大战的完者都,很快便大败元军,进逼重庆,完者都被生擒后,他轻松攻占重庆,被徐寿辉授予陇蜀四川行省参政,管理四川。

建立大夏政权

然而,局势变幻莫测,1360 年,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死,陈友谅自立为帝,还要求明玉珍称自己为王。明玉珍对于起义军内部这样的争斗深感悲痛,也为了表达对徐寿辉的尊敬,他果断与陈友谅决裂,杜绝与陈友谅来往,自此安心在四川发展势力。

原本明玉珍并无称帝建国的打算,直到他碰到谋士刘桢,刘桢认为,蜀中地势优越,而占有此地之后,若是名不正言不顺,难保将士离心。在刘桢的劝谏下,明玉珍最终决定称帝,于 1362 年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年号天统,定都重庆。

大夏政权效仿周制,建立六卿,即设立宰相、司马、司徒、司寇等分管国家大事,处理国家事务。又将四川分为八路,改州府县的官名,同时改革税制,废除元帝国的诸多税种,实行十取其一的政策,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在对外方面,他交好朱元璋,二者互为犄角,守望相助,并且不断增强军事实力,多次击退元军的进攻,还出兵打击了云南的元军。

明玉珍为人节俭好学,虽不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但他恪尽职守,生活节俭,好学知礼,建立科举,招揽人才,待人宽厚,使得蜀地一时之间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可惜的是,明玉珍 31 岁建国,36 岁便与世长辞,与其多年征战、身体有伤不无关系。在他死后,大夏很快陷入权力争夺之中,其政权也逐渐走向了终结,但他所建立的大夏政权以及在位期间的诸多举措,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人铭记这位随州出身的杰出人物。

杨涟:明末刚正不阿的谏臣典范

朝堂风云中的正义之举

杨涟是明朝末年著名谏臣,生于 1572 年,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是 “东林六君子” 之一。他的一生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在 “红丸案”“移宫案” 等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尽显忠诚与勇敢,为维护朝局稳定、正统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万历四十八年,当时的皇帝朱翊钧久病不愈,本应召太子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药膳,但因郑贵妃从中作梗,太子竟无法与父亲相见。杨涟一面暗遣人晓谕东宫伴读王安,让朱常洛 “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争取接近朱翊钧的机会,防止郑贵妃假传圣旨,惑乱朝政;同时,他又联合科道敦促大学士方从哲率百官赴乾清宫问安,以示朝臣之力。方从哲惧郑贵妃迁怒于己,百般推诿,杨涟则立即引宋代文彦博的先例,要方从哲率百僚一日三问 “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最终方从哲只好照办。

朱翊钧驾崩后,朱常洛即位,然而登基四天便一病不起。当时宫中传言朱常洛之病是因郑贵妃进献八位美女致使身体亏损,又唆使中官崔文升进泻药,使其病情加重。杨涟听到这些传言后,决心清除郑贵妃对朱常洛的威胁,于是联络朝臣,共请郑贵妃移宫,将她从光宗身边赶开,还上疏劾崔文升 “用药无状”,同时揭露郑贵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

光宗逝世后,宠妃李选侍欲效仿郑贵妃,准备将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藏起来,“挟皇长子自重”,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了朝局。经此一事,杨涟也累迁至左副都御史。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和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相勾结,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为虐,一些官吏纷纷投靠,结成 “阉党”,打击和排斥东林党人。杨涟怀着满腔的悲愤,决心挺身而出,讨伐魏忠贤。天启四年六月,杨涟写就《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列举了魏忠贤迫害先帝旧臣、干预朝政,逼死后宫贤妃,操纵东厂滥施淫威等二十四条罪状,揭露他专权的恶果是 “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内,亦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请求朱由校 “大奋雷霆,集文武勋戚,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此疏可谓字字句句,如雷霆万钧,击中魏忠贤的要害。只可惜魏忠贤利用朱由校不识字,削减了罪状,还跑到朱由校面前哭诉其冤,弄得朱由校真假难辨,好坏不分,反而温言抚慰魏忠贤,“严旨切责” 杨涟。但杨涟并未退缩,依旧与阉党等不良势力进行着坚决的斗争。

含冤而死与身后之名

杨涟对魏忠贤的弹劾,彻底激怒了阉党势力。天启五年,魏忠贤指使党羽大理寺丞弹劾杨涟党同伐异,受贿弄权,将他抓入东厂。在狱中,杨涟遭受了令人发指的折磨,许显纯用各种酷刑对他进行拷打,先是打杨涟四十大棍,又用夹杠夹五十下,把他的皮肉弄酥,然后用拿铁刷子在他身上刷,一边刷一边浇开水,直刷到肉尽白骨出,还往铁刷子上撒盐,不成丝的肉就用碎瓷片刮下来。甚至用铜锤砸杨涟的胸膛,几乎砸断了他的所有肋骨,杨涟都坚强地挺住了。后来,许显纯又命狱卒把一根大铁钉横穿杨涟耳朵,还将几个装满土的袋子压在他身上,可杨涟依旧一声不吭,怒视许显纯。最后,许显纯丧心病狂地把一根大钉钉入杨涟脑袋,致使杨涟惨死于狱中,时年五十三岁。